一、校院简介
河北师范大学具有一百二十年的发展历史和光荣的办学传统,是河北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的省属重点大学。现设专业学院25个,拥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29个地理科学,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4个;本科专业94个。学科专业覆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十个学科门类。拥有国家重点学科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0个,河北省“双一流”建设学科7个,省高校国家重点学科培育项目1个,省高校强势特色学科4个,省高校重点学科14个,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级学科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14个。
河北师范大学地理学系与人口研究所于1998年11月合并组建河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2021年9月更名为河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地理系的前身为1930年始建的河北女子师范学院史地系;人口研究所的前身为1978年始建的河北师范大学人口理论研究组。学院现有教职工88人,其中专任教师69人;教授22人,副教授26人;博士生导师11人,硕士生导师47人;国务院特贴专家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全国五一巾帼标兵1人,河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省教学名师2人;有硕士、博士学位的占教师总数的87.5%。
学院现有地理科学、地理信息科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环境科学4个本科专业。其中地理科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分别于2009年、2010年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2008年“环境教育”专业获评河北省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创新高地,2012年地理科学专业获批国家“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015年获批河北省地理科学实验教学中心,2021年,地理科学专业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地理信息科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两个专业获批河北省一流专业建设点。1982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4年、1986年分别获区域地理学(1997年更名为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获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获地理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获地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下设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3个二级学科学位授权点;2014年获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21年获批资源与环境专业硕士学位点。目前,学院已形成本、硕、博一体化,学术与专业型研究生综合培养的良好育人环境。
学院立足学科前沿和社会需求,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形成花粉现代过程与环境变化、信息经济地理、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与土地评价、区域生态与环境变化、土壤风蚀过程机理、地理信息可视化、区域定量遥感、人文时空信息挖掘与过程模拟等特色方向。2010年以来主要项目与成果包括: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基金区域联合基金(重点支持项目)1项、其他国家自然和社会科学基金47项,科技部重大基础研究前期专项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4项,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子课题1项,各类省级项目50项,重大横向课题38项,技术服务300余项,累计到位经费2.3亿元;获教育部高校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河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其他省部级科技成果奖4项;成果推广应用50项。
学院建有河北省环境演变与生态建设实验室(2007年)、河北省环境变化遥感识别技术创新中心(2018年),拥有地理综合实验室、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下设孢粉分析室、地质标本室、土壤分析室、粒度粒形分析室、环境化学分析室、遥感测量室、GIS实验室、智慧城市实验室、数字地理教室和GIS大学生创新实验室等10个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室总面积达3000㎡,拥有仪器设备2000台(件)地理科学,仪器设备总值3000多万元。建设了植被与土壤地理(承德雾灵山)、区域调查与规划(石家庄驼梁)、地图学野外应用(易县清西陵)、地质地貌(秦皇岛柳江盆地)等野外实习基地。
学院拥有土地规划、海洋功能区划等资质,是河北省地理学会、河北省土地学会、河北省遥感应用学会、河北省人口学会主要领导单位之一,相关研究成果被国土、环保、林业、水利、建设等政府部门采用。服务社会与学科建设的良性互动,铸就了地理学科在河北省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在国内外同行中享有良好声誉。
热忱欢迎广大海内外英才加盟我院。
二、招聘计划
三、招聘对象及条件
招聘对象为具有博士学位的英才,一般面向国家重点大学和科研院所优秀博士毕业生、博士后出站人员、海外英才以及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科研成就的高层次青年人才和教授专家。
1、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学者、优秀博士毕业生和精英三层次人才一般不超过35周岁;精英二层次人才一般不超过40周岁;精英一层次人才一般不超过45周岁。
2、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中青年专家,在本学科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或学术影响力,熟悉高等教育规律,能够准确把握学科发展趋势,熟悉本学科人才培养规律,年龄一般不超过45周岁;学科带头人、高层次领军人才不超过5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