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史自然地理研究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
两千多年连续的气候文献记录
国际认可的不可替代的地区
遍及了各种类型的自然条件
目前,世界气候学界已经公认到21世纪20年代,地球的平均温度将升高2到3度。其后果难以预料。中国历史上有没有过高温期?这可以为应对全球气温升高提供借鉴。
从仰韶到殷商,黄河流域是个温暖期,已成定论。但暖期形成了什么后果并不清楚。两宋时期,历史上也出现过温暖期,具体表现是很多今生长在长江流域,甚至长江以南的作物出现在黄河流域地理研究,例如:茶叶,当时太湖流域水灾很多,原因:海平面比今天上升1米。
不仅要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的总趋势,而且也要研究极端性异常气候的发生。
例:黄河的治理与防范问题。
二、经济问题
农业立国,农业发展与环境变化有直接关系。
自春秋战国以来,中国的农、林、牧、渔等都要发展。到了汉武帝时期,在中国主要的疆域体制内,农耕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农耕经济占了主要地位。由于农耕单一经济的发展,对土地的开发加速,对整个环境变化产生很大影响。从汉朝到唐朝,黄河流域得到充分发展。宋朝以后,长江流域,尤其是太湖地区有大量的围湖造田。明清以后,长江中游地区也进一步开发,洞庭湖地区也在围湖造田。人口不断增加,粮食生产不断增加,这都给长江和黄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带来很大影响,水土流失、含沙量增大,蓄水力减弱地理研究,灾害增加。→当今城市化
三、城市历史地理
我国宋代以前的所谓城市大多是各级政区的政治中心。政治中心利用政治权力发展为经济城市。宋朝以前,我国没有纯粹的经济城市。宋代以后,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才开始出现了纯粹经济型城市。
历史上经济型城市的地理环境、地理分布、兴衰变迁史的影响都是中国传统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特点。
历史城市地理研究的重要内容:研究中国传统城市发展和近代化以来城市发展的特点、地理布局和它对整个中国社会的影响。
→当代城发展
四、历史文化地理
研究两多年来中国的思想文化地理分布、地理格局的变化是我们认识中国文化了解地域差异的重要基础之一。
地域文化差异问题;地域文化继承问题...
在古代,西北曾经一度很富裕。后来由于自然环境的恶化,东部受外部刺激而迅速发展,西部经济日益衰落,文化也随之衰落。
→当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