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工业专题
该专题从人文地理的角度阐述了工业产生的环境,发展与扩散过程,并对工业产业类型的区域分布规律以及影响因素进行探讨。
(一)工业的出现、发展1、工业革命的前提和基础
(1)科学前提与基础:①地理大发现,新航路的开辟,东西方贸易的发展,要求建造更大更快速的船只,海上航行要求有准确的定方向、定位置的仪器和适合航海需要的地图。②贸易的发展,产品的交流,就要求在各种产品的生产技术上有所改进,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数量,从而获得更大的利润。③追逐经济利益的刺激要求在生产技术上有所突破。这种前提和基础条件,都促使工业革命的发生。
(2)在英国出现工业革命的条件:①英国于18世纪的后半期出现工业革命。当时,英国在海外贸易方面,不但取代了老牌殖民主义者西班牙、葡萄牙,而且压倒了曾在17世纪垄断当时欧洲海外航运业与商业的荷兰,走上了欧洲对外贸易的霸主地位;②经过“光荣革命”(1689),英国摆脱了专制王权,走上君主立宪制,议会成为主权机构,逐步演变为由议会中多数执政,组织责任内阁。这对英国政局稳定、经济发展,促进工业革命起着重要作用。
2、工业革命的产生与初期发展
工业革命使得机器生产代替了大量的手工劳动,大大提高了工业产品的产量与品质,改变了生产体系,从而进一步加剧了生产的专业化以及社会分工。生产领域的变革给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甚至思想意识等领域也带来了根本性的变革,
(1)首先出现的纺织工业:1733年,凯伊发明飞梭(织布)。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1785年,卡特莱特发明水力织布机。以棉纺织业中纺和织的连锁反应使棉纺织业普及了机器生产,“珍妮纺纱机”成为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
(2)钢铁工业:1709年,达比发明焦炭铁,其子发明水力鼓风机。1760年,斯米顿改进鼓风技术。钢铁产量大幅增加。
(3)采煤工业:钢铁工业的发展带动了采煤工业的兴起。煤炭在诸多领域取代了木炭。煤炭运输导致对机械工业与运输工业的需求。
(4)运输业: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掀起建设运河的高潮。1833年,横越大西洋的航运开始使用汽船人文地理,海上帆船时代结束。
(5)机械工业:蒸汽机制造的不断革新,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
(6)化学工业:由纺织业最先带动,以化纤为原料的纺织厂选址常接近化工厂。
(7)食品工业:化工的发展又带动食品工业的发展,法国与1810年发明沸水灭菌法,1839年又发明马口铁罐头保存食物。后来又有氯化钙、沸水灭菌。这些都都带动了食品工业的发展。
3、工业生产的扩散和继续发展
(1)工业生产的扩散:在将近一个世纪的垄断中,英国煤产量占世界的2/3,棉布占1/2以上,铁产量占1/2。在此之后,工业技术与工厂化生产才向世界各地扩散。开始时,其扩散主要方向是欧洲与北美。
①向欧洲的扩散:在欧洲大陆,首先接受英国工业生产的是比利时。其次是法国。
②向北美的扩散 :北美,主要是美国,其工业化稍晚于西欧,但是,其发展速度较欧洲为快。
③向其他地区的扩散:在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工业生产才扩散到东欧、日本、加拿大、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二战后,工业生产又开始向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扩散。
(2)继续发展: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期,工业生产出现了第二次革命。动力方面:发电机和内燃机的发明。运输业:汽车、飞机等的发明。通信产业:电力与电磁感应定律的发现,电报、电话、广播的相继发明。钢铁工业和化学工业的新发展:转炉和平炉等新炼钢法的相继应用、合金钢的研制,石油燃料的提炼、人工合成化学制品的出现和应用。
(二)产业类型以及分布1、第一产业中的工业(书P165)
第一产当中,属于工业领域的有伐木业、捕捞业和采矿业。
2、第二产业及其分布
目前,世界上的大部分工业,经过二百多年的扩散和发展,多集中于北半球的中纬度地区,主要是美国、西欧、日本、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
(1)北美工业区——北美的制造业集中在美国东北部和加拿大东南部。包括:
①新英格兰区;②中大西洋工业区;③摩霍克河谷区;④匹兹堡-伊利湖南岸区;⑤大湖西岸工业区;⑥圣劳伦斯河谷-安大略工业区;⑦东南工业区;⑧海湾工业区;⑨佛罗里达中部工业区;⑩西海岸工业区
(2)欧洲工业带——主要集中于英国和欧洲西部,从苏格兰向南,经南英格兰,从莱茵河进入西欧,由荷兰和法、德接壤处到意大利北部。包括:
①英国工业区;②莱茵-鲁尔工业区;③莱茵中部工业区;④意大利北部工业区。
(3)俄罗斯与乌克兰工业区——俄罗斯与乌克兰工业区,过去为苏联工业区,现俄、乌虽各自独立,但仍有较密切联系。包括:
①中央工业区;②伏尔加工业区;③乌克兰工业区;④乌拉尔工业区;⑤库兹涅茨克工业区。
(4)日本工业区——日本二战后,它却利用劳动力的低工资,通过技术培训提高其水平,加上合理的组织,吸收清化他国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出口为导向,面向世界取得显著成绩。由于需要进口原料,输出产品,其工业区都面向太平洋一边。包括:
①京滨工业区;②阪神工业区;③中京工业区;④北九洲工业
(5)其他国家的工业区——①拉美工业区(巴西东南沿海、阿根廷东部、委内瑞拉西北部、墨西哥中部);②亚洲工业区(四小龙、中国大陆、印度、西亚);③非洲工业区(埃及、尼日尼亚、肯尼亚、南非);④澳大利亚与新西兰工业区(采矿业)
3、其他产业及其与工业的关系
(1)第一产业:产品基本上是直接从自然界获得,主要指农业部门。
(2)第二产业:产品是通过对自然物质资料(农产品和采掘业产品)及工业农料进行加工而取得的。
(3)第三产业:本质上是服务性产业,是一二产业之外的非物质生产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业、电讯业、公用事业等。
(4)第四产业:第四产业是指为生产者服务的商业、保险业、法律服务、银行、广告、批发、零售、房地产等,这些部门的情况也反映了工业经济的发展程度。
(5)第五产业:第五产业是指那些向消费者或家庭提供服务的服务业。例如教育、行政管理、旅游娱乐、医疗卫生等。
(三)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及其新变化1、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
(1)自然条件:
①地形条件:厂址的选择,较大面积平坦地形区利于安排生产活动。防御自然灾害,香港、日本劈山、填海造陆;
②气候条件:棉纱厂需要车间的湿度;
③水文条件:供水排水问题
(2)资源条件:
①加工后体积与重量大大减少而价格又低廉的原料;
②加工后成品体积增大又不便运输的原料:
③消耗能量多的企业:
④需要新鲜原料的企业:
⑤产品需要新鲜的企业
(3)能源条件
(4)市场条件
(5)劳动力条件:劳动力数量、劳动力价格、劳动力素质: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不同区位选择,发展中国家出现的外商投资,生产出口产品的劳动密集型企业
(6)工业发展的环境条件:三废排放、温室效应;各国关注减小工业发展、工业区位选择对不同范围环境的影响。
(7)区位协作和全球一体化:沿海是跨区域协作的理想区位,北欧国家加入世贸后,工业布局向沿海转移。
2、韦伯工业区位论
韦伯于1909年出版了《工业区位论》,提出了他的工业区位理论,为西方区位理论的研究起了奠基的作用。
理想的工业区位和企业厂址,应当选择在生产费用最低的地点。运费起着决定性作用,工资影响可以引起运费定向区位产生第一次“偏离”,集聚作用又可以使运费、工资定位产生第二次“偏离”,即在运费、工资和集聚三者关系当中寻求最佳区位,并且以此为基础,联系其他因素对区位的影响。这就是韦伯工业区位论的基本思想。
缺陷:
(1)只就生产过程本身来探讨,着眼于生产成本最低,缺少一般经济理论的基础。而且假定条件太多,在现实生活中几乎不存在这样的情形,无法解决实际问题。
(2)只对单个生产企业的区位布局做出分析,而经济发展的趋势要求对整体经济及其地域组织进行探讨,因此,一些西方经济学家和地理学家开始从其他角度对工业区位进行探讨。
3、其他工业区位理论
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W.Christaller)于1933年写了《南德的中心地》一书,提出了中心地理论,以韦伯区位论的静态局部均衡理论为基础,将地理学的地域性与综合性特点同区位论学说相结合,形成比较完整的市场区位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能源条件的改善和技术密集程度的提高,能源指向逐渐削弱,市场指向与日俱增。因此,克氏理论对某些工业部门的布局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德国经济学家廖什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理论,从利润原则出发,同工业产品销售范围联系在一起进行考察,提出需求圆锥体与市场区、市场的网状组织等构想人文地理,以垄断资本的竞争代替韦伯的自由竞争。廖什的学说开创了分析工业布局的一个重要流派即市场学派。
上述工业区位理论都限于微观经济分析方法,假定厂商以最低限度成本或最大限度利润作为确定工业区位的条件和目标。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区域间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对工业区位理论的研究转向宏观范围,并且关注非经济因素的影响。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由于行为地理学和感应地理学的发展,西方工业区位论又有了新的变化。
这一时期美国经济学家伊萨德(W.Isard)从宏观、综合角度提出了成本–市场学派,主张从空间经济论出发研究工业区位论,并利用各种计量经济学的方法论证工业区位,引用比较成本分析与投入产出分析,把工业区位论作为“区域科学”的核心。
80年代中期,美国经济和地理学家艾伦·斯科特( Allen Scott)把交易成本理论引人城市和区域规划之后,把企业间的交易活动看成是一个生产系统,即“产业综合体”的概念,并称之为“原始城市形态”( proto urban forms ) ,形成了自己的“新工业区位论”即CWS模式( Williamson Scott Model)。主要观点是“任一地点的区位优势与其说是先天给予的,不如说是资本主义企业内部的生产与组织机构的动态变化所产生的”。
此外,一-些经济、地理、社会学家主张从社会和行为方面研究工业区位,建立行为学派,如美国地理学家普雷特(A.Pred),英国地理学家汉密尔顿(E. L. Hamilton)是社会学派的代表人物。
(四)工业分布的新变化
1、钢铁工业的变化:以钢铁工业为代表的传统部门被新兴工业所取代。美国、西欧等传统工业大国的钢铁生产能力和钢产量都呈下降趋势,钢铁产业被称为“夕阳产业”;日本处于停滞状态,俄罗斯、东欧及一些发展中国家钢铁生产能力持续增长,中国钢产量保持世界第一的位置。
2、纺织业与成衣业:发达国家日趋衰弱,发展中国家急速上升,从美国、西欧、日本向东南亚与东欧要区转移。
3、汽车制造业:在发达国家之间变动(西欧、日本、美国)。
4、电子信息工业:半导本、集成电路、微处理器的生产由日本、美国、西欧、东南亚四地控制,家用电器迅速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美国、日本、中国排名前三,西欧各国出现衰退)
(五)当前全球经济空间格局
当前的发达国家工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需求不旺与生产能力过剩,发展中国家则迫切需要获得资金和技术的支撑。(书P187)
1、工业产品需求不旺
2、工业生产能力过剩
3、发达国家的突出问题
发达国家市场有限,在产品销售当中遭遇了激烈的竞争。为了推销其产品,占领更大市场,往往一些国家组成一个经济集团,减少或者取消相互之间的贸易障碍,增加彼此之间的供需联系,使得商品、资金、劳动力在经济集团范围内自由流动。新的国际分工是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生产活动代替旧的以国家为主体的商品贸易体制为标志的,
4、发展中国家的问题
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也会获得经济发展的机遇,同时也将面临重大的挑战。例如,通过大规模引进外资、增加出口商品的生产能扩大海外市场,赚取外汇,获得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但是,由于高新技术一般都被少数发达国家所掌控,因此,技术能力的极端不平衡导致财富更多地流向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往往利用资源与劳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生产低附加值产品或直接出口自然资源,以此在国际市场换取资金、机器、技术,进而扩大生产或发展新的企业。但是,出口资源则遇到代用品的竞争与需求不旺等问题,于是资源价格不高,获利甚微。产品运到发达国家市场,不仅里程远、运费高,加上质量、包装、营销等问题很难进入市场参与竞争。靠借贷国外资金发展本国工业,因管理不善、决策不当、失去机会,有的国家甚至为此背上沉重的负债包袱。
为了吸引外资在国内设厂,以低价土地与劳力以及国内市场换取工业化所需的资金和技术,发展中国家自身要先大量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还要培养各种人才才能建立起自己的工业。然而,这既需要时间,又要冒外资企业向他国转移的风险。即使工业化取得初步的成功,又会遇到产业与产品的更新换代与新技术方面的竞争。总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过程,发展中国家虽然都取得一些工业化成就,但是发展顺利与成功的不多,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遇到各种问题,甚至延缓了工业化的步伐。